概述

早产是指婴儿出生过早,即分娩发生在孕 37 周之前。典型妊娠持续约 40 周。

早产儿通常会有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出生过早的婴儿。这些问题通常各不相同。但婴儿出生越早,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越高。

新生儿可能是:

  • 晚期早产儿,即在妊娠期 34 周至 36 周之间出生的婴儿。
  • 中期早产儿,即在妊娠期 32 周至 34 周之间出生的婴儿。
  • 极早产儿,即在妊娠期 28 周至 32 周之间出生的婴儿。
  • 超早产儿,即在妊娠期 28 周之前出生的婴儿。

大多数早产发生在晚期早产期间。

症状

您的宝宝可能出现非常轻微的早产症状,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健康问题。

提前分娩的征兆包括:

  • 胎儿体型小,头部比身体大。
  • 由于缺乏储备脂肪的细胞,五官看起来棱角分明,不像足月产婴儿五官看起来圆润。
  • 身体大部分有细毛。
  • 低体温,主要是在出生后在产房中时。
  • 呼吸困难。
  • 进食问题。

下表为不同性别、不同胎龄的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中位数。

按胎龄划分的男婴体重、身长和头围
胎龄 体重 身长 头围
40 周 7 磅 15 盎司
(3.6 千克)
20 英寸(51 厘米) 13.8 英寸(35 厘米)
35 周 5 磅 8 盎司
(2.5 千克)
18.1 英寸(46 厘米) 12.6 英寸(32 厘米)
32 周 3 磅 15.5 盎司
(1.8 千克)
16.5 英寸(42 厘米) 11.6 英寸(29.5 厘米)
28 周 2 磅 6.8 盎司
(1.1 千克)
14.4 英寸(36.5 厘米) 10.2 英寸(26 厘米)
24 周 1 磅 6.9 盎司
(0.65 千克)
12.2 英寸(31 厘米) 8.7 英寸(22 厘米)
按胎龄划分的女婴体重、身长和头围
胎龄 体重 身长 头围
40 周 7 磅 7.9 盎司
(3.4 千克)
20 英寸(51 厘米) 13.8 英寸(35 厘米)
35 周 5 磅 4.7 盎司
(2.4 千克)
17.7 英寸(45 厘米) 12.4 英寸(31.5 厘米)
32 周 3 磅 12 盎司
(1.7 千克)
16.5 英寸(42 厘米) 11.4 英寸(29 厘米)
28 周 2 磅 3.3 盎司
(1.0 千克)
14.1 英寸(36 厘米) 9.8 英寸(25 厘米)
24 周 1 磅 5.2 盎司
(0.60 千克)
12.6 英寸(32 厘米) 8.3 英寸(21 厘米)

专业护理

如果您的宝宝是早产儿,宝宝可能需要住院接受特殊看护。有的婴儿需在护理病房待一段时间,日夜接受密切健康监测。这种病房称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NICU 低一级的是中期护理病房,看护没有那么集中。特殊看护病房配备了接受过早产儿护理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和团队。

您的宝宝可能需要在分娩后立即获得额外帮助,以便顺利进食和适应外部环境。医护团队可以帮助您了解需要什么以及宝宝的护理计划。您可以随时向他们提问。

风险因素

通常,早产的确切原因并不清楚。但某些因素会增加风险。

与过去和现在怀孕有关的一些风险因素包括:

  • 怀有双胞胎、三胞胎或其他多胞胎。
  • 两次怀孕间隔少于六个月。两次怀孕间隔 18 到 24 个月最为理想。
  • 帮助怀孕的治疗方法被称为人工辅助生育,包括体外受精。
  • 不止一次流产或堕胎。
  • 以前曾有过早产。

一些健康问题会增加早产的风险,例如:

  • 存在子宫、宫颈或胎盘问题。
  • 某些感染,主要是羊水和下生殖道感染。
  • 持续存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 身体损伤或创伤。

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例如:

  • 吸烟、服用违禁药物或怀孕期间经常或大量饮酒。
  • 怀孕前体重过轻或超重。
  • 在 17 岁之前或 35 岁之后怀孕。
  • 经历让人倍感压力的生活事件,例如亲人去世或家庭暴力。

由于未知的原因,美国的黑人和原住民比其他种族的女性更容易早产。但早产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事实上,许多早产没有任何已知的风险因素。

并发症

并非所有早产儿都有健康并发症。但出生过早可能引起短期和长期医疗问题。一般来说,婴儿出生越早,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出生体重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问题可能出生时就很明显。其他问题可能之后才会出现。

短期并发症

早产并发症在最初几周可能包括:

  • 呼吸问题。早产儿可能因肺部发育不全而出现呼吸困难。如果肺缺乏表面活性物质(一种能使肺扩张的物质),婴儿可能很难吸入足够的空气。这种可以治愈的问题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对于早产儿来说,呼吸暂停很常见。大部分婴儿在从医院回家时呼吸暂停便已消失。部分早产儿会患上一种名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不常见肺部疾病。他们需要吸氧数周或数月,但问题通常会随着他们长大而消失。

  • 心脏问题。早产儿常见的心脏问题是动脉导管未闭(PDA)和低血压。PDA 是主动脉和肺动脉这两条重要血管之间的开口。这种心脏缺陷通常会自行闭合。但如果不予以治疗,则可能导致多种问题,例如心力衰竭,这发生在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时。低血压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用药进行治疗,有时还需要输血。
  • 脑部问题。婴儿出生越早,脑出血的风险就越大。这称为脑室内出血。大多数出血为轻度出血,可消退,短期影响很小。但有些婴儿可能会有较严重的脑出血,造成永久性脑损伤。
  • 温度控制问题。早产儿会迅速失去体温。他们没有足月婴儿的体脂储存,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消通过身体表面流失的热量。如果体温降得太低,则可能导致一种危险的问题,即低温症。

    早产儿失温会导致呼吸问题和低血糖。只是为了保暖,就可能让早产儿消耗掉进食获得的所有能量。这就是为什么较小的早产儿一开始需要从暖箱或恒温箱中获得额外的热量。

  • 消化问题。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更有可能没有完全发育好。这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问题。患 NEC 后,肠壁内膜细胞会受损。此问题可能发生在开始进食的早产儿中。只接受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风险要低得多。
  • 血液问题。早产儿有可能出现贫血、新生儿黄疸等血液问题。患贫血后,身体没有足够的红细胞。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红细胞计数都会缓慢下降,但早产儿的下降幅度可能更大。患新生儿黄疸后,皮肤和眼睛会变黄。这是因为新生儿血液中含有过量的胆红素,一种来自肝脏或红细胞的黄色物质。虽然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但早产儿更容易出现黄疸。
  • 代谢问题。早产儿的新陈代谢往往有问题。新陈代谢是身体将饮食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一些早产儿的血糖水平可能非常低。这是因为早产儿储存的血糖通常比足月儿少。早产儿也很难将其储存的糖转化为更可用的活性血糖。
  • 免疫系统问题。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发育好是很常见的。这可能导致患病风险升高。早产儿被感染后,感染会迅速扩散到血流,导致一种可威胁生命的问题:脓毒症。

长期并发症

从长远来看,早产可能会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 脑瘫。这组疾病可能引起运动、肌肉张力或姿势问题,可能是胎儿在孕早期或婴儿在年幼时被感染、供血不足或发育中的大脑受到损伤而引起。
  • 学习困难。早产儿很可能在各个发育关键节点上落后于足月婴儿。早产儿在学龄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
  • 视力问题。早产儿可能会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种眼疾。这种情况是指眼睛后部感光组织(视网膜)中的血管膨胀和过度发育。这些过度生长的血管有时会慢慢在视网膜上形成瘢痕,并从视网膜上脱落。视网膜与眼睛后部分离的症状称之为视网膜脱离,如不治疗,会损害视力并导致失明。
  • 听力问题。早产儿丧失部分听力的风险更高。所有婴儿在出院回家前都应检查听力。
  • 牙齿问题。早产儿可能比足月儿更有可能出现牙齿硬外壳(珐琅质)缺损问题。提前较多或很多时间出生的婴儿也更有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长出牙齿。
  • 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早产儿可能比足月儿更有可能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发育迟缓。
  • 持续的健康问题。早产儿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长期健康问题,更有可能出现疾病、哮喘和喂食问题或是持续被这些问题困扰。早产儿出现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也更高。婴儿猝死综合征是指婴儿因不明原因死亡,通常是在睡着时。

预防

早产的确切诱因尚不明确。但可以采取措施来帮助降低早产风险,包括:

  • 使用黄体酮补充剂。黄体酮是一种在妊娠中发挥作用的激素。如果您曾经生下过早产儿,实验室制造的黄体酮可降低早产风险。它也可能在您的宫颈较短的情况下降低早产风险。宫颈是子宫下端,在分娩时打开,让孩子可以出来。
  • 宫颈环扎术。这是一项在妊娠期进行的手术。如果您宫颈较短,且曾经生过早产儿,医务人员可能建议这项手术。

    手术过程中,会用强力缝线把宫颈缝合在一起。这样或许能给子宫更多支撑。缝线会在分娩时拆除。咨询医务人员您是否需要在剩余的妊娠期间避免剧烈活动。

一直卧床对防止早产并无帮助。卧床休息可能增加血栓、骨骼变弱和肌肉力量降低的风险。甚至还可能增加早产的可能性。

Nov. 26, 2024
  1. Creasy RK, et al., ed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eterm parturition. In: Creasy and Resnik's Maternal-Fetal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8th ed. Elsevier; 2019.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 2022.
  2. FAQs: Preterm labor and birth.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preterm-labor-and-birth. Accessed Dec. 5, 2022.
  3. Robinson JN, et al. Preterm birth: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s for risk reduction, and maternal pro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 2022.
  4. Kliegman RM, et al. The high-risk infant. In: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1st ed. Elsevier; 2020.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 2022.
  5. Fenton TR,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revise the Fenton growth chart for preterm infants. BMC Pediatrics. 2013; doi:10.1186/1471-2431-13-59.
  6. Preterm labor and birth. 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https://www.nichd.nih.gov/health/topics/factsheets/preterm. Accessed Dec. 2, 2022.
  7. Landon MB, et al., eds. Preterm labor and birth. In: Gabbe's Obstetrics: Normal and Problem Pregnancies. 8th ed.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 2022.
  8.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pediatrics/congenital-cardiovascular-anomalies/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qt=patent%20ductus%20arteriosus&alt=sh. Accessed Dec. 2, 2022.
  9. Hay WW, et al., eds. The newborn infant.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Pediatrics. 26th ed. McGraw Hill; 2022. https://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 Accessed Dec. 2, 2022.
  10. Hughes HK, et al. Neonatology. In: The Harriet Lane Handbook. 22nd ed.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Dec. 2, 2022.
  11. Preterm infants.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http://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pediatrics/perinatal-problems/premature-infant. Accessed Dec. 2, 2022.
  12. Pertussis: Summary of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vaccines/vpd/pertussis/recs-summary.html. Accessed Dec. 2, 2022.
  13. Stewart J. Care of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gradu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 2022.
  14. Butler Tobah YS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Nov. 9, 2017.
  15. Preterm birt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reterm-birth. Accessed Dec. 2, 2022.
  16. FAQs: Extremely preterm birth.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extremely-preterm-birth. Accessed Dec. 6, 2022.
  17. Karnati S, et al. Late preterm infants — Changing trend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2020; doi:10.1016/j.ijpam.2020.02.006.
  18. Altmann T, et al., eds. Birth and the first moments after. In: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Birth to Age 5. 7th ed. Bantam; 2019. https://shop.aap.org. Accessed Dec. 5, 2022.
  19. Wilson-Costello D, et al. Long-term 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 in infants born preterm: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7, 2022.
  20. Guignard JP, at al. Use of diuretic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Pediatric Nephrology. 2021; doi:10.1007/s00467-021-04921-3.
  21. Vicente A, et al. Do preterm-bor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ve greater need for dental care as compared to full term-born controls? BMC Oral Health. 2022; doi:10.1186/s12903-022-02504-8.
  22. Halperson E, et al. Developmental defects of enamel in children born preterm.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2022; doi:10.3389/fped.2022.1019586.
  23. Chachar BT, et al.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Optimizing time between pregnancie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 2022.
  24. Marnach M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Dec. 16, 2022.
  25. FDA approves first vaccine for pregnant individuals to prevent RSV in infants.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vaccine-pregnant-individuals-prevent-rsv-infants. Accessed Feb. 29, 2024.
  26.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preventive antibody: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tatement (II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vaccines/vpd/rsv/immunization-information-statement.html. Accessed Feb. 29, 2024.